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十五”以來,國民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拉動中國鋼鐵工業進入高速增長期。在鋼材市場供不應求的年代,無論鋼材生產企業還是鋼貿商都同步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2011年以來,面對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復雜多變,鐵礦石、能源價格居高不下等難題,鋼鐵行業進入微利時代,鋼材價格持續低迷,這在將鋼鐵企業和鋼貿商推向瀕臨虧損的困難局面的同時,也給雙方的關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今年2月份,浙江等地鋼材市場的螺紋鋼市場銷售價格與鋼企的計劃定價出現“倒掛”,致使鋼廠與鋼貿商的關系驟然緊張。
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前期積累的過剩產能導致鋼材市場供需失衡,為市場急劇變化后鋼材生產成本與銷售價格“倒掛”埋下伏筆;另一方面也與部分商家對市場預期判斷不夠精準,特別是銷售節奏把握不當有關系。據業內權威人士分析,去年底以來,城鎮化等政策面的利好信息大大提振了鋼鐵行業的信心,各地鋼鐵產能進一步釋放。但由于投資釋放較慢,春節后的兩到三周,無論是制造業還是建筑業的鋼材需求復蘇程度都遠不及預期,形成市場成交冷清、鋼材社會庫存大量積壓的局面。一些鋼貿商過于看好今年第一季度的鋼材市場,“冬儲”鋼材惜售,希望等待春節后建筑鋼材價格進一步上漲時出手,以至于對市場走勢判斷不夠精準進而錯過了鋼材價格高位時銷售平倉的最佳時機。但因此要求鋼鐵企業為鋼材銷售價格“倒掛”全部買單,似乎也違背合作雙方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基本原則。
事實上,受進口鐵礦石、焦煤等原料漲價的影響,今年2月份、3月份,鋼鐵企業也同樣面臨建筑鋼材的銷售價格與實際成本價“倒掛”的情況。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鋼鐵企業與鋼貿商本是唇齒相依、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市場一片蕭條,許多鋼企與鋼貿商患難與共,抱團取暖,演繹了一幕幕風雨同舟的成功范例,也奠定了鋼鐵生產企業與鋼貿商戰略合作的關系。在目前步履維艱的市場環境下,鋼鐵企業與鋼貿商更應該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積極探討合作共贏的模式。
一方面,鋼鐵行業必須堅定不移地控制鋼鐵產量,調整品種結構,加快轉型升級的總體政策導向,不斷降低鋼材的社會庫存,為穩定合理價格創造新的條件;另一方面,鋼鐵企業和鋼貿商必須堅持誠信經營、共同發展的原則,做到同舟共濟、相互理解,特別是要進一步科學分析和預判市場態勢,優化鋼材定價機制,構筑優勢互補、共進雙贏的利益共同體,進一步以市場法則來規范市場,維護好健康有序的鋼材市場秩序,方能夠共度難關,實現共同發展。這才是我們齊心協力應對挑戰和考驗的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