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產能過剩是包括在內中國制造業面臨的一個普遍性問題,鋼鐵行業尤為典型,并被認為是目前行業陷入困境的罪魁禍首。但是,不要妖魔化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這對于我們有針對性地做好未來工作有好處。”這是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四屆六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上的一席話。
如何界定產能過剩?
目前,相關國家根據不同產業的特征、產業生產組織水平確定了不同的“產能充分利用率”,以鋼鐵為例,歐洲、日本分別以75%、78%作為分界線。徐樂江認為,中國的鋼鐵業規模龐大,回旋余地大,中國鋼鐵業的產能利用率達到80%就應該認為是產能充分利用了。
有數據顯示,在2000年~2006年間,中國的鋼鐵產能利用率基本都在80%以上;2002年曾達到92.41%;2006年以后產能利用率回落到了80%以下,但基本維持在75%~80%的區間。徐樂江認為,產能利用率在75%~80%之間為輕度產能過剩,在70%~75%之間為中度產能過剩,低于70%就是嚴重的產能過剩。歐美日歷史上都曾出現過鋼鐵產能利用率低于60%的情況。
行業利潤率與產能利用率的變化存在一定正向變動關系,但不是很嚴格的對應關系。是否可以說從2000年以來中國鋼鐵業就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呢?而這10多年恰好是中國鋼鐵工業發展最快的時期。徐樂江說,世界上有哪個國家的哪個產業會在行業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這么快速發展?我看沒有,這也不符合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所以,我認為過去的10多年中國鋼鐵產業并不存在真實的產能過剩問題(至少在2006年之前)。我們不能以100%的標準來衡量產能過剩與否,事實上這不可能達到。
徐樂江表示,產能過剩是一個行業發展的必然階段,也是產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對中國鋼鐵業來說,GDP政績觀下的產能擴張沖動、片面的追求規模競爭效應導致鋼鐵企業越來越龐大、中國的間接融資體系導致中小鋼鐵企業一味“跑馬圈地”等因素加劇了產能過剩的矛盾。此外,鋼廠設計、建設、施工、嫻熟、高效為催生大量鋼廠創造了條件。產量過剩不等于產能過剩。
現如今,中國鋼鐵業產能過剩的演變狀況基本與當年西方老牌鋼鐵大國相似,不同的是由于中國鋼鐵業的體量過大,相同的產能過剩率造成的龐大絕對過剩量使得危害性被放大。
徐樂江說,現如今,中國鋼鐵業產能過剩的演變狀況基本與當年西方老牌鋼鐵大國相似,不同的是由于中國鋼鐵業的體量過大,相同的產能過剩率造成的龐大絕對過剩量使得危害性被放大。
徐樂江認為,產能過剩是一個行業走向成熟的標志。任何一個產業的生命周期一般都要經歷初創、成長、成熟和衰退4個時期,成熟期的一個普遍規律就是產能過剩,這也是檢驗一個行業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就目前來說,鋼鐵行業只能緩解這種過剩狀況而絕不可能消除這種現象。
徐樂江認為,適度的產能過剩有利于行業的充分競爭。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供給增長速度快于需求增長速度,或者供給雖然沒有增長但需求下降。這說明資本進入這個行業是自由的,競爭是充分的,對需求方來說是有利的。徐樂江說,我國鋼鐵業的轉型升級一定是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我們需要的是充分競爭,但要避免惡性競爭。
徐樂江強調,不能將產量過剩等同于產能過剩。徐樂江說,有人說中國鋼鐵業已進入到全面的產能過剩時期,不僅落后的低端產能全面過剩,而且高端產品的產能也出現過剩。對中國鋼鐵業的總體產能過剩沒有疑義,但不能認為中國鋼鐵業所有品種的產能都過剩,這是混淆了產量過剩與產能過剩的不同概念,極易誤導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產能過剩是一個產業長時期的供大于求的現象,而產量過剩是一個階段性現象。中國鋼鐵業目前出現的所謂高端產能過剩實際是產量的短暫過剩,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過程中鋼鐵與下游產業發展周期不同步的必然現象。
解決鋼鐵產能過剩的措施
針對產能過剩問題,徐樂江說,產能過剩是個行業性的問題,以個體企業的力量是無法化解的。徐樂江表示,中國鋼鐵業去產能化必須擯棄行政手段,以市場化為原則。為此,徐樂江提出放開鋼鐵行業準入的行政審批限制。徐樂江說,資本都是理性的,產業的準入限制造成了人為的“稀缺”假象,而現實中行政審批中的權力尋租與緩慢低效大大降低了合規資本進入鋼鐵行業的效率。一旦放開行業準入限制,投資者進入反而會更加謹慎,資本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就鋼鐵企業粗放式生產屢禁不止的現狀,徐樂江認為,執法不嚴或選擇性執法是目前淘汰落后產能的最大障礙。徐樂江希望政府要制定嚴密的“游戲規則”,并按規則辦事。對新建企業要有嚴格的能耗、排放、質量等標準,對存量產能要有限期改造符合新標準的期限。通過嚴格的環保監管,促進鋼鐵工業的結構調整、轉型升級。
徐樂江表示,建立并完善鋼鐵資本退出的交易平臺尤為重要。資本的自由進入必須要與資本的自由退出相對應。徐樂江認為,我國亟待建立適合大宗交易的第三方平臺進行鋼鐵產權交易,方便鋼鐵資本退出鋼鐵行業。徐樂江希望鼓勵市場化的減量并購重組。長期以來,我國鋼鐵行業的并購重組多是在行政主導下實現的,這種兼并重組絕大多數是增量重組,謀求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即使是重組過程中淘汰了部分落后產能也會被更多的新增產能所覆蓋。徐樂江建議,國家應該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鋼鐵企業進行市場化的減量重組,對鋼鐵企業在兼并重組過剩中削減淘汰的落后產能可按噸位給予企業一定的補貼或給予一定年限內的稅收減免。
徐樂江認為,在去產能化方面,應該學習和借鑒歐美日的經驗,他們最值得學習的就是企業的自律精神。來源:中國行業研究網
了解更多該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