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新常態”,也使鋼鐵行業的發展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面對“新常態”,鋼鐵企業的經營發展出現了哪些新的特點?鋼鐵行業的發展在短期和長期內分別面臨著怎樣的制約?企業應該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應對?帶著這些問題,《中國冶金報》記者于7月23日采訪了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朱繼民。
記者: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對鋼鐵行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朱繼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論述,包含了三層內涵,即經濟增速變化的“新常態”、結構調整的“新常態”、宏觀政策的“新常態”。從當前鋼鐵行業的運行環境來看,也同樣進入了這3個“新常態”。
第一,鋼鐵行業進入了低速增長的常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鋼鐵產業也實現了快速擴張。尤其是2000年以來,全球粗鋼產量從2000年的8.3億噸增長到2013年的15.8億噸,增加7.5億噸;同期,中國的粗鋼產量從1.3億噸增長到7.8億噸,增加6.5億噸。在這13年間,中國粗鋼產量的增量占到全球粗鋼產量增量的86.6%。在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這樣的增長速度既體現了鋼鐵行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也形成了鋼鐵行業規模急速擴大的粗放增長方式。
2013年以來,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尤其是在我國國民經濟構成中,第三產業增加值超過了第二產業增加值。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增速明顯高于第二產業。因此,盡管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了7.4%,但鋼材消費的增速沒有同步增長。這體現了我國經濟結構發生的新變化:由服務業帶動的增長將成為我國未來主要的經濟增長點。
鋼鐵行業的增長速度也明顯地體現了這一特征,進入了低速增長的常態。2013年,我國粗鋼產量增速由此前的兩位數回落至7.5%,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速增長。今年上半年,我國粗鋼產量增速進一步回落至2.99%。同期,國內粗鋼表觀消費量同比僅增長0.4%,如果考慮社會庫存和企業庫存的變化情況,國內粗鋼消費量實際上同比僅增長了2%左右。
第二,鋼鐵行業進入了結構調整的常態。我國的產業結構已經出現了重大的變化,作為鋼鐵下游的制造業也在加快自身的轉型升級。這種轉型導致市場對于中高端鋼材的需求在上升,但對中低端鋼材的需求沒有明顯的拉動。尤其是制造業對材料供應商提出了更高的服務要求,倒逼鋼鐵企業同步提升服務能力。再加上我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尤其是面臨資源、環境的巨大約束,更加強調綠色發展,國家新修訂了《環境保護法》,制訂了鋼鐵等行業新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并從明年起開始執行,其中部分指標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些都對鋼鐵行業的發展形成了嚴峻的考驗。鋼鐵行業的發展必須從數量的增長轉變為質量的增長、服務的增長和綠色的增長。
與此同時,在低速增長的背景下,化解產能過剩的深層次矛盾和提高產業集中度的迫切要求,也將成為鋼鐵行業的常態。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的鋼鐵行業都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階段經歷過痛苦的結構調整的過程,適應了其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要求,而我國鋼鐵行業在“新常態”倒逼下的轉變才剛剛開始。
第三,鋼鐵行業進入了宏觀政策改革調整的常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我國新一輪改革的大幕。本輪改革圍繞著如何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展開。鋼鐵行業在這些年的快速發展中,最需要解決的深層次問題就是如何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圍繞這個方面,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且將陸續到位。這些改革措施將逐漸為鋼鐵行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包含執法的公平、環保的公平、稅收的公平、流通秩序的公平、資源配置的公平,等等。鋼鐵行業需要在新的環境下加快改革發展,適應以改革調整為核心的宏觀政策“新常態”。
在這樣的“新常態”面前,鋼鐵行業必須思考自身發展方式轉變、結構調整和改革創新的方向和思路,并作出相應的調整。
記者:鋼鐵企業作出了怎樣的調整?出現了哪些新的特點?
朱繼民:現在,我們看到鋼鐵行業的企業在經營和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從注重擴大產能的規模化發展轉為注重品種質量提升的高質量發展。鋼鐵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變化情況非常清晰地說明了這一問題。在2012年之前,鋼鐵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最高時甚至超過30%。從去年開始,這種局面發生了明顯的轉變。2014年上半年,鋼鐵行業在建項目計劃總投資為1.195萬億元,同比增速從去年同期的增長4.71%轉變為今年上半年的下降4.23%;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75億元,同比增速從去年上半年的增長5.88%轉變為今年上半年的下降7.08%。鋼鐵行業已經成為全國19大行業當中,完成投資同比下降最多的行業。
二是從注重產量效益的增長模式轉為注重綜合效益提升的增長模式。過去在市場形勢好的時候,鋼鐵行業一直注重依靠擴大規模來提高企業的效益。但在2012年之后,這一狀況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整個鋼鐵行業噸鋼盈利水平微乎其微,2012年全行業主營業務利潤大幅虧損,2013年主營業務利潤為數很小,今年上半年主營業務利潤仍然虧損。這就要求鋼鐵企業必須從依靠擴大產量提高效益轉為注重綜合效益的提升,在做強主業的同時,謀劃優勢多元產業的發展。當前,很多鋼鐵企業都開始注重從加工服務、循環經濟、礦產開發、物流、貿易、金融、投資等其他板塊中獲取更多的效益,用來彌補鋼鐵主營業務的虧損。一些鋼鐵企業多元產業貢獻的利潤已經遠遠超過鋼鐵主業,成為企業提升綜合效益的重要支撐。
三是從注重提高產品競爭力轉向同時注重綜合競爭力的改革、優化和提升。過去鋼鐵企業更多地關注能否開發出高端產品、能否賣個好價錢,但隨著各企業研發和模仿的速度加快,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盈利能力也在下降,鋼鐵企業已經開始從單純注重產品的競爭轉向注重綜合競爭力的較量。部分大型鋼鐵企業集團以資金管理為中心,以“產線對標”為主線,大力改善產品結構和成本結構,使資金、產線、人力等資源要素的配置更優,實現了從“失血”到“造血”的轉變,使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實現了飛躍。
四是從注重硬實力的打造轉向更加注重軟實力的提升。未來,鋼鐵企業的產線配置等硬件實力將趨于雷同,企業間的競爭將集中在軟實力的比拼上。在此背景下,鋼鐵企業深化內部體制機制改革、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的氛圍空前高漲,各鋼鐵企業均開始重視內部體制和機制的改革。在體制改革方面,很多企業加快組織結構的調整,建立“產銷研”一體化的團隊,加快響應市場、適應市場的內部反應速度,加強企業內外資源的整合,形成市場化的新的產業板塊;在機制改革方面,鋼鐵企業將過去注重指標的考核改為注重最終績效的考核,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一些鋼鐵企業集中了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科研資源進行品種研發,有些企業進一步吸引了國內外的專家為自身轉型發展服務;多數鋼鐵企業都與高校、科研單位共建平臺,加大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力度。相當一部分鋼鐵企業已經由過去注重制造能力的提升轉向同時注重服務能力的建設,從注重市場營銷隊伍的建設轉向同時注重經營模式的變革。還有一些鋼鐵企業從注重生產經營轉向同時注重環境經營,打造負責任、講誠信的良好企業形象,系統打造品牌形象和綜合競爭力。
五是從注重國內發展轉為開始謀劃實施國際化發展。在資源保障方面,近年來,國內鋼鐵企業在海外資源的投資和布局上取得了積極進展,武鋼、寶鋼等鋼鐵企業的海外權益礦數量大幅增長。在生產布局方面,渤海鋼鐵集團在美國布局建設了無縫鋼管生產項目,部分鋼鐵企業已經開始在東南亞、非洲等地區布局建設鋼鐵生產項目。在經營服務網絡方面,部分鋼鐵企業已經開始謀劃與國際大型鋼鐵貿易商開展資本層面的合作,部分領先的鋼鐵企業已經開始在海外布局汽車板、硅鋼等高端產品的加工配送網絡。
六是企業間、產業間開放合作的愿望增強,并不斷探索出新的合作模式。在企業間合作方面,部分鋼鐵企業將安賽樂米塔爾、浦項、蒂森克虜伯等國際先進鋼鐵企業的技術資源、人才資源、管理資源和服務資源引入到國內,與自身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需求相結合,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少數省、區、市開始推進民營鋼鐵企業在資本層面進行實質性的兼并重組,并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山西部分鋼鐵企業在購銷領域開展協同合作,形成了采購和銷售兩頭的優勢;部分地區的同類型鋼鐵企業開展信息交流和自律合作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產業間合作方面,很多優勢鋼鐵企業與下游用鋼企業建立了共同研發合作的平臺,將服務延伸到用戶企業的設計、研發和生產當中;由政府有關部門推動、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組織、重點企業牽頭、相關企業參與,成立建筑鋼結構、海工鋼、耐蝕鋼等7個產業聯盟創新平臺,推動產業間的協同創新。
記者:從短期看,哪些因素阻礙著鋼鐵行業走出低谷?
朱繼民:鋼鐵行業下一步的發展面臨著一些急迫的問題和嚴峻的壓力,需要引起鋼鐵企業的關注。
一是產能嚴重過剩、產業集中度過于分散、結構性的同質化惡性競爭導致鋼材價格長期低迷、企業盈利能力差帶來的經營壓力。這是當前鋼鐵行業的主要矛盾,是鋼鐵企業面臨的主要壓力,是依靠自身難以突破的困局。
二是融資困難、“造血”功能弱、資金使用效率低帶來的資金壓力。受產能過剩影響,銀行對鋼鐵行業的貸款明顯收緊;債券等間接融資手段的成本較高,鋼鐵上市公司股價低于凈資產價格,股市基本失去了融資功能;鋼鐵企業自身盈利水平低,難以依靠自身生產經營補充資金。鋼鐵企業要高度關注資金鏈的安全問題。
三是公平競爭的環境短時間內難以形成,完全依靠市場機制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面臨許多障礙,企業需要高度關注改革進程和加快自身改革。
四是國內礦山企業與國外礦山企業處于不公平的競爭狀態之下。國內礦山稅負過高,無法與國外礦山進行公平競爭。尤其是在鐵礦石價格進入下降通道之后,給國內礦山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壓力。解決不好,仍會對鋼鐵企業構成威脅。
五是在新的《環境保護法》和污染物排放標準實施以后,鋼鐵企業在環保設施建設運營以及環保指標的達標方面將面臨巨大的壓力。部分鋼鐵企業可能面臨高額罰款,甚至會因難以達標排放而面臨退出的問題。
六是國際市場貿易摩擦不斷增加,對鋼材產品出口的增長造成壓力。這將對化解國內產能過剩的矛盾造成不利影響。
面對這些壓力,鋼鐵企業需要將其轉化為下一步生存發展的機遇,在壓力的倒逼下,強化改革調整創新,全面優化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水平,適應“新常態”帶來的經營發展環境的變化。
記者:在經歷了多年的結構調整之后,當前阻礙我國從鋼鐵大國轉變為鋼鐵強國的制約還有哪些?
朱繼民:我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們已經是鋼鐵大國了,距離鋼鐵強國還有一步之遙,但這一步是最難跨越的一步,需要國家層面的深化改革和企業層面的改革創新相結合才能實現。
制約我國由鋼鐵大國轉變為鋼鐵強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如何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在鋼鐵行業中普遍存在進入門檻不公平、環保要求不公平、執法程度不公平、稅收政策不公平等現象,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時有發生。
二是如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過去,地方政府對于當地經濟的主導能力過強,影響了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的有效發揮,導致一些企業的發展偏離了市場經濟的軌道,同時也影響了鋼鐵企業兼并重組之后問題的解決,以及集團化發展戰略的正確實施。
三是如何構建合理的、有競爭力的產業布局和企業競爭格局。我們還沒有形成部分世界級的領先企業、區域級的優勢企業、有競爭力的專業化企業相結合的不同層次、不同分工的市場格局,導致我們在技術研發投入、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跟不上國際頂尖鋼鐵企業的步伐。
四是怎樣打破體制性障礙,使資源要素得到更高效的配置。我國的鋼鐵企業隸屬于不同的體制和區域之下,不同的所有制結構和不同的地域歸屬,導致鋼鐵企業很難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解決兼并重組的管理、稅收和利益分配等問題,都迫切需要打破這種體制性障礙。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這一改革的方向正是解決上述制約因素的關鍵所在。我相信,隨著改革方案的深入推進,一定會創造出有利環境,一定會推動鋼鐵行業解決上述問題。與此同時,包括寶鋼、太鋼、興澄特鋼等在內的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鋼鐵企業已經發展起來,我國由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轉變,已經具備堅實的基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鋼鐵強國的夢想一定能夠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