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4年5月,國內鋼管出口總量約281.29萬噸,其中無縫管總出口量約166.39萬噸,焊管總出口量約114.9萬噸;而2013年同期,鋼管總出口量約298.17萬噸,其中無縫管總出口量約174.92萬噸,焊管總出口量約123.25萬噸。同比減少16.88萬噸,降幅約為5.66%。再從環比上看,2014年1-4月無縫管月出口量分別是51萬噸、30萬噸、41萬噸、45萬噸;焊管月出口量分別是38萬噸、16萬噸、25萬噸、34萬噸,雖然趨勢有點曲折,但是總體上看總量基本還是保持下滑的走勢。那為何鋼管行業出口量會逐步減少呢?究竟是出口環境不支持,還是受國內鋼管出口結構變化影響?下面就從三個具體方面來做詳細的解答:
第一:出口環境堪憂,低價無序競爭大。首先出口環境,從2012年開始,國際經濟與金融環境就變得極其不穩定,雖然中間有復蘇回升的跡象;但是全球經濟增速已經放緩,這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中國,還是南美以及歐盟,都面臨的經濟倒退、債務嚴重、貨幣緊縮等困境。特別是近年來,整個國外市場對中國鋼管的反傾銷顯的越來越頻繁,最先是美國,后來是歐盟,再加上南亞等國家,使得中國的鋼管出口之路四面“圍城”。可以想想而得知隨著國與國之間競爭的加劇,歐美等國家貿易保護恐還會延長,未來2年之內仍難以放寬,極大的增大了中國鋼管進入國際市場的成本和難度;再加上國際鋼管產品的不斷改進,將會導致中國鋼管出口處于增長停滯狀態。再者即使中國鋼管在價格上有明顯的優勢,特別是體現在低端產品上,但是隨著人工、運輸等成本的不斷提高,再加上國際經濟通脹壓力凸顯,靠價格優勢已經成為了“過去式”。所以低價資源充斥市場,會加重國際鋼管無序競爭矛盾越來越突出。使得在2015年之前,我們還是很難改變這一現狀。當然隨著產品結構的升級,也許會打破這一個局面,但是需要時間。
第二:出口結構不均衡,低端多,高端少。據相關數據統計,2013-2014年國內鋼管出口類型發生明顯改變,但是所屬的結構卻變化不大。比如近兩年以來區別最大的還是石油天然氣管和異型管。前者所占比重是41.39%,后者所占比重是2.45%。特別是有關于石油天然氣之類的,這包括鉆探無縫、鉆探導管、以及套管(管件)。這些鋼管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鋼管出口的重中之重,但是這種類型的鋼管還是屬于國內可以生產的范疇,并沒有太大的出口涉及到高端類型,尤其是異型管、薄壁鋼管、以及不銹鋼、合金鋼等。另外還有一些鍋爐管。以前所有單一的、高碳的、設備工藝簡單的生產方式遠遠沒有達到國際標準,即使是有一些領域得到很大突破,但是多集中在國有大型鋼廠里;而我們鋼管行業里面民營管廠占據了接近60%的比重。因此想改變這種出口結構不均衡的現狀,首先必須從調整產業結構開始,這才是真正的出路,也也是扭轉出口形勢的最佳途徑。
第三:海外投資建廠增多,抑制出口量。隨著國內成本的不斷上升,特別是人工、運輸還有設備等,在無形之中加大了鋼廠生產的壓力,在這里我暫且不說利潤以及原料。很多國企的鋼鐵廠開始把目光瞄準在海外,不乏包括鞍鋼、武鋼。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幾點:第一,世界鋼鐵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經營模式也逐步轉向全球,靠近最佳的資金、能源、交通、消費量,已經是所有鋼鐵公司所必須考慮的因素,因此“近山近水”就成為了鋼鐵行業新一輪調整的方向。第二,國內較高的鋼鐵產能基數、以及不肯有所限制的新增產能,使得國內供應與需求軌道越來越偏離;而國內的鋼鐵廠卻絲毫沒有意思,開工率、庫存量依然保持較高的水準,然而隨著國內經濟增速的放緩、樓市走下行通道、資金缺口大、下游支撐有限,國內鋼鐵需求面臨困境,難以在國內找到利潤的時候,勢必會選擇在海外市場,以求扭轉盈虧。
我們不得不承認,對于鋼管企業而言,國際經濟對實質性、大規模拉動鋼鐵需求作用還是十分有限。雖然時不時會有回升的苗頭,但是總量上還是大大不如2013年之前,也不可能回到2007年那么高的水平。更為重要的是,與嚴重的過剩產能相比,無論是需求增加的絕對量還是需求增速都顯得微不足道,這才是拖累鋼管出口不利的最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