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11月23日)“暴跌”后的大宗商品市場周二(11月24日)得到一絲撫慰。在原油的沖高帶領下,農副、化工板塊復蘇反彈,塑料和PVC主力合約強勢上揚近4%漲停,農產品基本全線飄紅。但黑色產業鏈上的煤焦、螺紋和有色品種銅鋁錫鎳等頹勢依舊。
不過,多重偶然性因素促成的暖風并不能徹底撥開市場上空的陰霾,超跌后的報復性反彈也無力改變整個大宗商品的熊市。
今年4月份以來,大宗商品市場出現輪流下跌,黑色、化工、有色、農副各大品種無一幸免。半年內,中國大宗商品價格指數跌去近20%,鋼鐵價格指數更是從年初的84.4跌到如今的58.4,鋼價進入“1時代”。
“目前整個大宗市場已經進入去利潤行情。”新湖期貨研究所所長李強認為,部分行業的顛覆性過剩促使大宗商品進入底部低動能態勢。
中大期貨副總經理景川對記者表示,近期商品集體走低是幾大利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產能過剩是主題,而美聯儲加息預期以及年底企業資金回籠是誘因。
各大品種全線下跌
11月24日,建筑鋼材指數西本鋼材指數再跌10元,報收1960元/噸,創下2001年該指數有紀錄以來的新低。
11月10日以來,鋼價加速下跌,滬螺紋主力合約連續11個陰跌,11月24日收于1667元/噸,累計跌幅8%。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表示,從近期房地產業對宏觀經濟的作用分析,房產銷售復蘇對經濟的正面影響,遠不如投資放緩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上期有色指數11月24日盤中創下1898點,這是指數創設3年多來的新低。該指數自2012年2月高點已經累計下跌43.96%
而周一,商品市場觸及13年低位,金屬市場潰敗。期銅和期鎳下跌至數年低位,拖累國際CRB指數下滑至2002年11月以來最低。
11月24日,石油的下游化工產品塑料和PVC出現漲停。李強認為,塑料品種目前處于緊平衡狀態,庫存較低,11月24日出現報復性反彈可以理解,但后續上漲缺乏動力。
與此同時,農副產品中的油脂油料期貨借勢上攻。但安信期貨高級農產品分析師李青指出,11月24日的上漲是受到原油帶動,而非基本面因素。短期油脂價格要看原油和周邊商品的影響,長期還是回歸基本面供需。
但多數專家預計原油還將繼續下探。“隨著原油的塵埃落定,油氣化工板塊會有新的定位。對比35美元/桶原油的未來,許多品種仍存在泡沫。由于產業鏈的傳導存在滯后效應,故油氣會比較明顯的跟跌,化工橡塑則會延遲一定時期。”劉心田如是說。
中國是大宗商品需求最大國,其供給過剩已影響到全球。此外,去年下半年以來,美元走勢強勁,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價格承壓。萬達期貨李清鋒認為,美元指數逼近100點整數關口,國內外商品市場形成趨勢性大跌,空頭完全掌控市場。
未來供給側改革將帶來曙光
從近一年的國家宏觀數據和產業表現來看,中國經濟的緩坡態勢已成定局。美元加息挾持下的大宗市場又是不斷遭受重創,層層陰霾之下,商品價格何時見底,反轉契機又在何處?
對于商品未來分化走勢,景川認為,這要看中國供給側改革的方向。他分析,未來影響大宗商品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美元加息。加息奠定了美元上漲的基礎,但是通常情況下,加息的靴子一旦落地,美元可能迎來短暫調整期,這將可能對商品構成短暫支撐。
另外一個因素則是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景川認為,通過供給側改革,一些僵尸企業、產能過剩企業可能會受到政策限制,大規模的繼續生產將會受到抑制,這將自然而然地消耗庫存,給市場產出帶來積極影響。供給端的限制,意味著產能過剩的局面可能發生改變,屆時市場價格將重新定位。
李強也告訴記者,大宗商品市場的反轉機會在于國家對供給側的調控。需求端的刺激對經濟的提振作用已經越來越小,未來配合財政、貨幣、就業等一系列政策改革的推進效果將決定大宗商品市場的走勢。
(文章來源:宋薇萍 阮曉琴,作者:上海證券報)
編輯:調貨隨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