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走熊多年的大宗商品市場特別是黑色金融和能源板塊,在今年發起了一波“春季攻勢”。
以大連期貨交易所的鐵礦1605期貨合約為例,其在去年12月10日觸及288.5元/噸的低點后,一路上揚,到今年3月10日觸及446.5元/噸,累計漲幅已達55%。
不僅僅是鐵礦石,包括鋼材、煤炭、銅在內的整個工業原料都出現集體暴漲。面對此輪行情,期貨行業分析師也表示實在是超出預期。
大宗商品市場是迎來觸底反彈還是徹底反轉?在中國強調“去產能、去庫存”背景下,大宗商品價格怎會出現逆勢上漲?
過高政策預期引“黑金”集體暴動
除鐵礦石外,過去三個月里,螺紋鋼1605合約從每噸最低1618元漲到最高每噸2201元,漲幅達36.03%;動煤1605合約從每噸最低280上漲到每噸最高381,漲幅為36.07%;有色金屬方面,滬銅1605合約也從每噸33150上漲到了每噸39400元,漲幅達18.9%。
在國外市場上,作為工業血液的石油同樣也是連續上漲,在紐約商品交易所交易的輕質原油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里累計漲幅已達45%,直逼40美元/桶的關口。
然而盡管如此暴漲,這些大宗商品仍然與其最高峰價格差距懸殊。2008年7月,紐約和布倫特原油曾雙雙站上每桶147美元的最高價;2010年4月,力拓宣布鐵礦石價格漲價90%,每噸鐵礦石到岸價達130美元,中國鋼企意圖反對卻也只得無奈接受。然而從2013年以來,這些本來是投資者眼中的“黑色黃金”,卻持續三年下行。無論是期貨市場還是現貨市場,大宗商品價格線用三年的時間,劃出了一個整齊的從左上角至右下角的對角線,而最近三個月的時間,其走勢又劃出一個漂亮的“V”字,頗有反轉之意。
作為中信建投期貨公司研究鋼鐵領域的分析師,李彥杰認為,螺紋鋼和鐵礦石上漲已經超出預期,投資者對(刺激)政策的預期較高和反應過激,而實際需求并沒有這么大。
他解釋道,倘若國家還要出臺大規模投資計劃進入房地產和基建,那么對股市同樣會有刺激作用,但是股市表現卻并不是那么的強烈,而且目前已經有27個省份明確將煤鋼去產能作為工作重點,所以這種預期是不太合理的。
“市場炒作投機能源的情緒仍然存在。”方正中期能源化工組的分析師胡彬對記者直言,商品期貨本來就是一個充滿投機的市場,這個因素是不可避免的。
混沌天成期貨的分析師彭三好也認為情緒化投資助長這一波行情。他說在當下兩會召開時,投資者對政策有較高預期,認為中國還將會有較大的刺激動作,這導致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其實這種預期是比較脆弱的。”據彭三好調研發現,現實的數據與預期有較大落差,下游企業仍然是一個按需采購的過程,并沒有大量囤積原料的行為。
廣發證券分析師姚曦表示,全球風險偏好的回歸,包括鐵礦石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的普漲帶動了投資者風險偏好情緒的回升,在資金面上對油價有一定提振作用。此外對原油產量減產的預期也推動了油價上漲,從1月份的凍結產量協議到即將舉行的產油國會議,市場普遍預期主要產油國在當前低油價的環境下會有一定幅度的減產。
反彈尚可觀望,反轉難言樂觀
正當大宗商品的強勢引起投資者關注之時,在大宗商品的內部也已經開始了分化,呈現漲跌互現之情。在鐵礦1605期貨繼續延續了良好勢頭強勢上漲時,滬銅1605合約則在3月7號放出天量后連續三連陰,動煤1605合約也在創出新高后三日回調,那么大宗商品這波“暖春”行情是否可持續呢?“動力煤價格的回升只是短期反彈而并非反轉”胡彬說道。她認為動力煤上漲第一是由于前段時間煤炭價格持續低迷,許多煤炭生產企業提前停工放假,且如今節后開工情況并不太好,導致當前煤炭上游供應偏緊,港口庫存水平較低,再加上月初大型煤企聯合提價,因而動力煤短期出現快速上漲。另一方面,國際能源價格的回升也帶動了國內能源價格。“這種上漲長期難以持續”,她補充道。
在鋼鐵方面,李彥杰認為力拓公司在3月8日提出的2016年鐵礦石減產32%的目標,在供需關系上使得鐵礦石價格依舊高居不下,螺紋鋼和鐵礦石可能在炒作中還會偏強勢,但是他認為從長期來看鋼鐵價格還將回歸理性。
“考慮到兩會的利好在會前、會中被充分消化甚至提前消化,兩會結束后市場或走出‘亢奮’顯露疲態,不排除過分炒作品種做次過山車。”大宗商品數據商生意社總編劉心田表示。
劉心田認為,盡管從短期來看,市場信心得到恢復,樓市的瘋狂為大宗商品帶來較強“爆發力”,結合“金三銀四”的傳統旺季,大宗商品有望在“周期力”與“爆發力”的共同作用下進一步走強;從中期來看,大宗商品的下行大周期雖已近尾聲,但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看,去庫存去產能仍是進行時,供需矛盾依舊突出,且近期市場轉暖將影響去產能去庫存進度和質量,市場再度下行的“結構力”和“慣性力”將逐漸占得上風,大宗商品再度“入冬”的可能性較大。
劉心田預測,鑒于兩會釋放的利好是有度的,故市場的炒作也應當是有節制的——以鐵礦石、玻璃為代表的建材、鋼材品種強勢表現至多延續至3月中旬。其特別提示,要警惕兩會的分水嶺效應,即兩會前后市場表現或形成鮮明反差。
(文章來源:李滿,作者:經濟觀察報)
編輯:調貨隨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