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產能和國企改革方面,今年會有一些新的、具體的動作。這些動作和措施必將優化國民經濟的結構,優化整個鋼鐵行業的質量,對下一步鋼鐵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重要作用。”3月13日,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包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春龍邏輯清晰地介紹了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和國企改革的內涵與相互關系。
適應鋼鐵行業的角色轉變
“首先,要正確認識產能。鋼鐵由短缺發展到過剩,這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規律,是必然結果。”李春龍表示,只有改革開放,鋼鐵和煤炭等行業產品才能由短缺發展到過剩,這完全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因為通過利潤空間、社會需求等市場經濟的推動,資源、資金和各種要素向高利潤領域行業發展,導致過剩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如果按照計劃經濟模式,是不可能出現過剩的。另一方面,在出現過剩情況以后,鋼鐵行業要有充分的緩沖時間進行調整和優化,才能實現更高層次、更優質量的運行。
李春龍認為:“在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怎么來正確評價鋼鐵行業,鋼鐵應該起什么樣的作用,要有一個明確、正確的認識。‘十三五’期間,要抓住供給側改革這個機遇,通過幾年時間進行調整和優化升級。”
李春龍補充說:“其次,鋼鐵行業在前期是‘基礎產業 支柱產業’,現在雖然并非支柱產業,但仍然是重要的基礎產業。”
據了解,從鋼鐵行業占國家GDP的比重看,20世紀90年代中期約為13%,2000年約為9%,2015年約為3%。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GDP處于不到1萬億元的水平,而2015年達到了67萬億元的水平。鋼鐵行業的GDP占比逐年下降,而第三產業的GDP占比目前已經超過了50%。
“這說明,國民經濟中,各個行業的分配和比重都在發生著變化。之前鋼鐵行業不僅是基礎產業,由于在GDP中占比超過10%,還是一個支柱產業。但由于其他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整個國民經濟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盡管鋼鐵行業的產值總量在提高,但比重在下降。”李春龍分析。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我國鋼鐵的表觀消費量在7億噸左右,人均用鋼量約為540公斤。“這樣的人均用鋼量與發達國家的人均用鋼量處于同一水平,并沒有超出很多。也就是說,目前鋼鐵的表觀消費量仍然是合理的。”李春龍表示,對于經濟體量如此大的中國而言,人均鋼鐵消費量達不到600~700公斤,是無法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特別是中國發展還不均衡、不穩定,有8億~9億噸的產能是完全合理的,因此,目前階段的鋼鐵行業仍然是基礎產業。
其次,李春龍指出,在可預見范圍內,鋼鐵材料仍然是最綠色、最基礎、離不開的結構材料,發達國家也依然需要鋼鐵。
“人類仍然離不開鋼鐵,適度的鋼鐵產量仍然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必要手段。”李春龍強調,鋼鐵行業作為基礎產業,不但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基礎材料,為社會進步提供了綠色可循環的材料,而且能夠有效地解決一部分就業問題,這也是宏觀經濟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既然隨著第三產業和其他新興產業迅猛發展,鋼鐵行業已經不再是高利潤行業,在GDP中的占比不再像以前那樣大,這時,國家對鋼鐵行業的期望除了支撐國民經濟基礎和拉動就業以外,就不應該再有高稅收、高利潤的期待。國家現在更應該減少稅收,解決鋼鐵企業辦社會等困難。”李春龍代表表示,中央拿出1000億元來安排分流職工,政府要給鋼企等減負來剝離辦社會職能,這些措施都是令人期盼的。
最后,李春龍強調,要維護好我國鋼鐵行業的安全。對于這點,李春龍有著清晰的邏輯思路。我國鋼鐵行業最重要的原料就是鐵礦石。近年來,國際鐵礦石價格平均水平為135美元/噸,現在保持在50美元/噸左右的水平。而我國鐵礦石品位很低,在原先高利潤的情況下,國內礦山還能夠承擔這種高稅負,維持生產運行。但國際鐵礦石價格大跌,國內礦山已經沒有利潤空間來支付各種稅費,面臨的將是關停。由于中國仍舊有8億~9億噸鋼鐵產能的需求,如果礦山原料都被高品位的國外礦占領,而國內礦山被迫倒閉,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鋼鐵行業就將受制于人,進而影響到國家安全。
過剩產能怎么退出?
產能退出無非還是兩個手段。
一個手段就是通過市場這雙“無形的手”來優勝劣汰,這非常重要。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是否管理到位、設備精良、流程優化,是否擁有產品特色和市場份額,是否擁有成本優勢和利潤空間……這些都是搏擊市場的手段。
另一個手段就是政府“有形的手”,進行合理的宏觀調控。第一,稅負標準不一致的問題。李春龍表示,鋼鐵行業中有中央企業、地方企業和民營企業,發展參差不齊,而不同的所有制企業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責任,并且所交稅負又不一樣,這樣的條件下,將各類企業放在同一個市場上進行競爭,顯然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因為起跑線不一樣。第二,企業辦社會負擔的問題。國有企業與其他類型的企業相比,其辦社會的負擔非常重。以包鋼的一個礦山為例,4000多名職工中,就有900多人專門負責社會服務,包括供暖、供氣、供水和物業等。此外,包鋼的幼兒園和醫院按公立標準要求,按公立標準收費,卻得不到國家補貼。“包鋼每年在辦社會方面的額外直接投入就達到3億~5億元。同時,為了盡到社會責任,間接的管理成本也耗費了管理者不少精力。”第三,環保投入的問題。包鋼近年來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大力打造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特別是嚴格執行新環保法各項要求,據李春龍透露,包鋼噸鋼環保成本逐年大幅上升,“但是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這樣做?”李春龍提出了疑問。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對以上這些問題都要有解決辦法。”李春龍補充說。
包鋼呈現兩大新亮點
“新常態要求速度放緩,而對企業實體來講,有兩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一是傳統產業要轉型升級,二是要有新的增長點。”李春龍詳細介紹了包鋼在這兩方面的實踐。
在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上,包鋼在“十二五”期間抓住有利機會,建成了新體系。該新體系主要是依托包鋼獨特的資源優勢,以生產稀土鋼板材為主,并于2015年年底投產。無論在單體設備、工藝流程、產品質量、生產成本與環境友好等方面,包鋼的新體系均達到了世界一流鋼廠的水平。
包鋼老體系的產能是1000萬噸,用工4萬多人,而全部建成的包鋼新體系設計能力為650萬噸,但用工不到4000人,其成本將遠遠低于老體系。包鋼新體系投產之后,老體系的部分高爐及其配套的選礦設備,低端的線材、無縫生產線等落后的軋鋼系統也將會陸續關停。“這就實現了包鋼的‘以新代老’,有了新體系,具備了生產高檔次產品的基礎,才有條件淘汰那些落后產能,否則,淘汰關停之后,人員就沒法安置。”李春龍表示,這是包鋼傳統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的亮點。
在新的增長點上,包鋼的白云鄂博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已經基本建成。以往開采白云鄂博礦,除了鐵和稀土利用之外,其余一并開采的礦產資源都堆置在尾礦。包鋼新建的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除了選出鐵和稀土以外,還選出螢石,每年的產量為40萬噸。此外,還能選出金屬鈮和鈦,之后再選出金屬鈧。該項目得到了中央政府和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中,中央政府投資8.8億元,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投資2.5億元。
李春龍透露,預計“十三五”期間,白云鄂博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將增加50億元~100億元的收入。如果螢石、鈮、鈧和鈦的深加工也陸續投入的話,其新增產能和收入的空間會更大。下一步,包鋼還要開發利用鉀和鈉。
“新體系建成使得傳統的鋼鐵產業得到轉型升級,淘汰了落后的產能;白云鄂博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又成為了包鋼新的增長點。這兩項工作完全適應了新常態的要求,并且都在‘十二五’期間基本建成了。”李春龍表示,“十三五”期間,包鋼的任務就是隨著整個宏觀經濟的調整,老體系逐漸退出,新體系和白云鄂博礦產資源利用基地逐漸形成規模、逐漸貢獻力量,向世人展示一個更新的、更有競爭力的全新包鋼。
(文章來源:中國冶金報)
編輯:調貨隨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