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聶輝華代表課題組,在北京發布了國內第一份針對僵尸企業的研究成果:《中國僵尸企業研究報告——現狀、原因與對策》。報告中明確指出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淘汰僵尸企業。
我國有多少僵尸企業?
2015年12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首次對“僵尸企業”提出了具體的清理標準,即要對持續虧損3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
人大國發院的報告指出:“從2001年開始,上市公司中僵尸企業的數量一直持續上升,并在2013年達到頂峰;2010年之后僵尸企業的數量基本穩定,2013年以來甚至有所下滑。然而上市公司中僵尸企業的比例一直比較穩定,2003年之后一直在13%左右波動。
課題組使用1998-2013年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和1998-2015年上市公司數據庫,對中國僵尸企業進行了全面研究,得出僵尸企業比例最高的五個行業為:鋼鐵(51.43%)、房地產(44.53%)、建筑裝飾(31.76%)、商業貿易(28.89%)和綜合類(21.95%)。
分地區統計,僵尸企業存在于全國各省份,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東部和南部地區,僵尸企業比例比較低,而經濟發展水平較弱的西南、西北和東北部地區僵尸企業比例較高。僵尸企業在經濟發達地區雖然數量多,但是由于基數大,僵尸企業的問題并不是很嚴重。而經濟并不發達的東北、西北、西南地區由于經濟水平低,底子薄,如今又被僵尸企業所拖累,經濟發展便是雪上加霜。
分所有制統計,國有和集體企業中僵尸企業的比例最高,民營企業和港澳臺及外商企業中僵尸企業的比例相近,且遠低于國有和集體企業中僵尸企業的比例。
分規模統計,大型企業和中型企業的僵尸企業比例最高,但由于基數比較小,大部分僵尸企業還是小型企業。同時,隨著企業年齡的增長,僵尸企業的比例越來越高。在成立1-5年的企業中,只有約3%的企業是僵尸企業;而在成立超過三十年的老企業中,約有23%的企業都是僵尸企業。
地方政府不斷輸血,是僵尸企業僵而不死的主要原因
報告指出,僵尸企業僵而不死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不斷輸血,具體而言:
一是地方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政企合謀。為了政績和維穩,地方政府不斷給瀕臨破產的僵尸企業進行各種形式的輸血,或者給非僵尸企業施加就業壓力和產量擴張壓力,然后再通過補貼和貸款來維持其局面。這使得本來不是僵尸的企業變成了僵尸、已經是僵尸的企業更加難以清理。
二是地方政府之間和國企之間的惡性競爭。一旦國家將某個行業列入重點扶持范圍,地方政府就一擁而上支持這個行業的發展,造成重復建設、產能過剩。在該行業出現大量僵尸企業之后,地方政府又紛紛提供優惠政策和補貼來支持當地企業,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扶持來?擠垮其他地區的企業。許多政府部門出臺政策鼓勵企業兼并、以大吃小,甚至在行業救助時直接規定只救助一定數量的大企業,這直接造成了企業間?競相做大的囚徒困境。
三是大規模刺激的后遺癥。在國家針對經濟危機而投放的大量資金的沖擊下,會在一些行業引起過度投資、盲目擴張,埋下了產生僵尸企業的隱患。四是外部需求沖擊。金融危機后,世界主要經濟體增長放緩,需求減少,使得許多原本發展良好的企業紛紛陷入困境,甚至淪為僵尸企業。五是銀行的信貸歧視。
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就是加快淘汰僵尸企業
在我國經濟改革的推動下,供給側改革成為當前經濟改革和宏觀調控的重要戰略和主要抓手。在“三去一降一補”的任務里,五大任務之首就是去產能,而去產能的重點就是“堅定地處置僵尸企業”。
對于如何減少僵尸企業,報告提出了五條政策建議:
第一,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尤其是慎用產業政策。
第二,完善國資委對國企的考核指標,全面理解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
第三,強化銀行的預算硬化。
第四,多渠道化解過剩產能,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和改制分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網。
第五,加快國企改革步伐,關鍵是明確國企定位。進一步對國企進行分類改革,明確哪類國企要承擔政治和社會功能,哪類國企是純粹的市場化企業。對于前者,限制數量,當做特殊企業來對待;對于后者,加強市場化考核,鼓勵做強做優。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調貨隨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