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督查組一個接一個,去產能名單一個又一個,還有管環保的,去產能的,安全生產的,但還是遏制不住鋼鐵企業加快生產的沖動。為什么,因為有利潤。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7月全國粗鋼產量為6680.7萬噸,大幅低于6月的6946.9萬噸產量。河北的數字也顯示,該省7月粗鋼產量環比也在下降。
說句實在話,這些數據代表什么,筆者表示懷疑。因為鋼價在整體向上走,企業利潤在向好,調查顯示的鋼廠復產增多,數據反而顯示粗鋼產量下降。曾經河北省爆出1年少報5000萬噸的故事,很可能說明問題。
企業該生產多少,是企業自己的事情。企業無論是生產粗鋼,還是做服務業,市場是最靈敏的。
屈指算來,從2005年鋼鐵被視為過剩行業以來,年年治理過剩,年年產能增加,淘汰落后產能和去產能,成為了一個越去越增、越淘越多的怪圈。實際上2005年被視為過剩的行業還有電解鋁、鐵合金、焦炭、電石、汽車、銅冶煉等大批行業。
但是實際情況又怎么樣呢,2005年粗鋼產量才3億多噸,2014年達到了8億多噸。汽車2005年產量為800多萬輛,現在有近2500萬輛。市場過剩嗎?市場上的商品產量在任何國家都是整體供大于求的,那些被認為過剩的行業,年年產量增加。
2015年對鋼鐵過剩管制相對較輕,反而大大小小的鋼廠都有停產,為什么,因為虧損。政府調控的力量再強,強不過市場。
那么問題來了,每天有服裝店關門,有飯館關門,政府部門不說這些行業過剩呢?在政府部門眼中,房地產、鋼鐵等屬于支柱類或者重大產業。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7月鋼鐵行業和石油行業的收入分別是3.5萬億、1.8萬億,利潤分別是800多億和900多億。但是同期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是3.65萬億、1.27萬億,利潤分別是1700多億、1000多億。可見被忽視的食品業,比鋼鐵業并不差。政府對食品產能不干預,對鋼鐵也應該如此。
政府該干什么,政府應該抓好環保、社保、公路運輸超載治理,管理社會市場秩序、法治環境等。
中國的鋼廠價格低,因為企業的真實成本沒有完全反映出來。
比如鋼廠對環境的污染,職工被拖欠工資。還有大量的運輸鋼材和鐵礦石車輛超載損傷路面,頂多罰款了事。還有大量的鋼鐵企業早已資不抵債,無法償還銀行貸款,早已從技術上破產,卻大而不能倒。
該破產的企業沒被破產,該環境治理提高成本的沒進行治理,該正常發工資和社保沒有到位。正常提高環保設施的企業,反而因為成本提高而面臨壓力,最后的結果就是真實的市場失靈。
凡此種種,最后的結果是國家大張旗鼓去產能,結果難以落到實處,導致去產能與減少鋼鐵產量的目標相背離。
目前,國企改革遠未到位,尤其是一些地方,對于鋼鐵國企有一些偏愛,該破產重組的卻遲遲未能下定決心。
同時市場也不是萬能的,比如社保、環保、市場秩序,這些需要政府出手管好。而哪些產業有前景,就交給企業和企業家吧。
編輯:張崇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