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去產能十三五底線目標完成明年或采取“負面清單”式不定期督查
截至目前,鋼鐵完成去產能超過1.15億噸,已超過鋼鐵五年去產能目標中1億噸的底線。2018年鋼鐵行業將繼續推進去產能工作,嚴禁新增產能,防止地條鋼死灰復燃。
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2020年)指出,到2020年,鋼鐵粗鋼產能凈減少1億至1.5億噸。近兩年,通過常態化開展淘汰落后產能、清理違法違規建設項目和聯合執法三個專項行動,不達標的過剩產能加快退出。2016年,全國粗鋼去產能超額完成6500萬噸,2017年通過全力清繳地條鋼,全國粗鋼去產能5000萬噸,基本完成去產能目標。以江蘇省為例,江蘇省共化解鋼鐵過剩產能634萬噸,涉及九家企業,退出冶煉裝備10臺,提前完成2017年鋼鐵去產能目標任務。
不過,全聯冶金商會會長張志祥表示:“應該認識到,現階段鋼鐵行業基本面并不牢固,產能利用、供給基本進入合理區間,利潤水平趨向合理,這都是供給側改革的效果,應避免企業走擴張式發展的老路。”工信部原材料司鋼鐵處處長徐文立也表示,近日有地方和企業到部委來表示希望可以新批產能,這種現象需要警惕。
張志祥認為,因市場轉暖,全國鋼鐵行業正在由2015年全行業性虧損到2016年的觸底反彈,轉為2017年全行業進入新的盈利周期。在此背景下,鋼企因價格上漲產生了產能擴張沖動。
據不完全統計,進入12月以來,國內已有超20家鋼企發布產能置換方案。值得留意的是,大多是新增產能或等量置換,沒有減量置換,企業新增產能沖動明顯。
例如,新余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擬在2020年12月前淘汰50噸電弧爐2座,合計產能100萬噸/年;但擬新建100噸電弧爐1座,合計產能100萬噸/年。大理大鋼鋼鐵,擬在2020年前淘汰所屬2座40噸電爐,合計產能80萬噸;擬新建1座70噸電爐,合計產能77萬噸普鋼,其他3萬噸產能將用于云南省其他項目產能置換。福建羅源閩光鋼鐵擬新建1250立方米高爐1座,1280立方米高爐1座,合計煉鐵產能233萬噸;擬新建120噸轉爐1臺,合計煉鋼產能140萬噸。福建三安鋼鐵擬新建1200立方米高爐1座,合計煉鐵產能113萬噸;擬新建1250立方米高爐1座,合計煉鐵產能115萬噸。
2018年,鋼鐵行業將繼續去產能。據權威人士介紹,發改委相關部門已確定鋼鐵行業2018年重點工作安排,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巡視員夏農表示,經過連續兩年的去產能,供給基本進入合理區間,但現階段并不牢固,個別地方產能過剩依然存在,調結構任務依然任重道遠。2018年應繼續把握去產能節奏,按目標責任制做好去產能。
夏農表示,2018年鋼鐵行業重點將科學確定目標任務,嚴禁新增產能,防止邊減邊增,防范地條鋼死灰復燃,堅持化解落后產能,依法依規退出不符合規定的企業,并采取“負面清單”式不定期督查。在清繳地條鋼方面,部級聯席會議將進一步明確省級負總責的責任制度,建立長期舉報機制,進一步研究違規懲罰措施。
對于產能置換,工信部方面也正在修訂鋼鐵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徐文立指出,目前在鋼鐵產能置換方面存在置換范圍不清晰、一些地方打擦邊球的現象,同時沒有嚴格執行產能置換的比例要求。普鋼、特鋼的產能轉換問題,部分企業以新上特鋼產能為由進行折算新增產能。
例如,有的產能已經列入去產能任務,有的是已經享受過國家政策支持的,有的是已超過國家明令淘汰期限的落后產能,甚至有的把一些鑄造產能也用鋼鐵產能的冶煉置換。“這都是不符合國家規定的,但有些地方政府寧愿為這些企業背書。”徐文立說。
徐文立還表示,在產能置換比例上,很多沒有按規定執行。產能置換辦法里有明確要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敏感地區執行的產能置換比例不低于1:1.25。其他非敏感地區要盡量實施減量置換,全國各地在編制產能置換的時候一定要遵循這一原則。
“由于同樣的爐子對應的普鋼、特鋼產能數量不同,對應的普鋼產能大一點,特鋼產能小一點,部分企業就以新上特鋼產能為由進行折算新增產能。”徐文立說。
夏農表示,2018年將加大鋼企重組力度,按照市場化推動債務重組,并促進鋼材市場穩定運行,避免期貨、鋼貿等投機炒高,造成企業恐慌。
2017煤鋼去產能超額完成僵尸企業處置將成明年重點
再壓減鋼鐵產能5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年初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煤炭、鋼鐵去產能目標均已提前2個月超額完成。
12月19日消息,十九大報告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業內認為,2018年,去產能仍將是鋼鐵、煤炭行業主基調,“去杠桿”和處置“僵尸企業”是重中之重。
2017年,是去產能攻堅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再壓減鋼鐵產能5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同時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
從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情況看,今年以來,到10月份,鋼鐵、煤炭去產能任務已完成。1.4億噸地條鋼產能被徹底取締;落后煤電機組已淘汰關停約240萬千瓦,停緩建煤電產能工作已完成年初目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兩年來,我國共退出鋼鐵產能1.1億噸以上,煤炭產能超過4億噸。
過剩產能出清,帶來了供求關系明顯改善,經濟運行質量大幅提高。今年以來,煤價、鋼價持續回升,企業效益持續好轉。
來自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和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全國大型鋼鐵企業利潤率提升至4.18%;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01萬億元,90家大型煤炭企業利潤總額1041億元。
盡管是淡季,華菱湘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的寬厚板生產車間卻一片繁忙。伴隨著升騰的水汽和機器的轟鳴,一塊塊通紅的鋼坯被源源不斷地加工成橋梁板、特種工程機械板和造船板。
華菱湘鋼副總經理湯偉告訴記者,在去年下半年扭虧為盈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湘鋼實現歷史最好業績,銷售收入298億元,同比增長67%;利潤10億元,同比增長高達7150%。
危中有機、逆勢而上。華菱湘鋼通過優化產品結構,發力中高端產品和新興用鋼領域;同時深入推進提質降耗、降本增效,企業競爭力明顯提高,從湖南省的“困難戶”變成了“排頭兵”。
華菱湘鋼不是孤例。今年以來,煤炭行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
山東能源棗礦集團建立了煤炭生產與用戶產銷協同發展機制;淄礦集團依托礦區醫療資源,發展健康養老產業;山西陽煤集團“跨界”與天津港集團、北京鐵路局、百度組建山西(陽泉)國際陸港集團……
“煤炭行業作為一個傳統、高危、資源稟賦制約嚴重的行業,如果不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只能陷入惡性循環。”山東能源臨礦集團董事長劉孝孔說。
12月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業內人士認為,盡管2017年去產能成效顯著,但企業資金鏈緊張、債務負擔重、人員安置等挑戰依然嚴峻。2018年,去杠桿和處置“僵尸企業”將成為去產能的重中之重。
“鋼鐵企業效益確實好轉,但它的負債率仍高達68.8%,同比僅下降了0.7個百分點,遠高于整個工業55.7%的負債率,去杠桿的壓力非常大。”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表示,鋼鐵行業去杠桿的效果不明顯,遠趕不上去產能的效果。
煤炭企業負債高問題同樣突出。今年前8個月,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直報的90家大型煤炭企業資產負債率高達71.3%;特別是部分承擔去產能任務的企業,由于債務得不到及時處理,資產負債率上升明顯。
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明年關鍵是繼續推進去產能,依法依規處置“僵尸企業”,加強企業管理,促進生產經營持續好轉。同時深化國企改革,使其真正成為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獨立市場主體。短期內去杠桿可能帶來貸款利率上行,要減少對有市場、有效益鋼鐵企業的抽貸,防止發生新的風險。
中煤協會會長王顯政表示,2018年要在加強貸款回收,補發拖欠職工工資的同時,做好去產能關閉煤礦的職工安置工作。要加強與地方政府溝通協調,爭取政策支持,努力拓寬職工就業渠道;特別要關注困難職工生活,維護社會穩定。
編輯:不銹鋼買賣網小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