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大行去年四季度財報大比拼:稅改“抹去”利潤 但表現不乏亮點
2018-02-01 10:48 |
|
來源:中國不銹鋼買賣網 |
|
字號:T|T |
|
|
近日,花旗集團、瑞銀、美國銀行、高盛等海外大行都已先后發布2017年四季度財報。從各行財報上看,美國稅改確實直接影響了去年四季度營收數字,但刨除這一非典型性的一次性稅務支出之外,它們的表現并非不盡如人意。
其中,花旗、美銀等營收同比基本持平或超過預期,瑞銀財富管理業務利潤更較去年同期增長15%,高盛投行業務收入亦以21.4億美元遠超華爾街預期。
此前,在去年12月2日,美國國會參議院以51比49通過稅改法案,該法案也成為美國史上最大的稅收減免法案。彼時,還沒出財報的各大行略顯“頭疼”,稅費的一次性計提勢必影響四季度財報的“美觀”。各大行相關管理層先后發聲提醒可能受到的影響,旨在令市場消化信息并溫和反應在股價上。
巴克萊銀行分析師團隊負責人杰森戈德堡(Jason Goldberg)表示,銀行的基本面不會受到大影響,即經濟增長更強勁,貸款增長更快,監管更少,利率環境更有利。富國銀行首席財務長John Shrewsberry也指出,如果美國經濟因稅改而升溫,且所有銀行的貸款增速加快,那么有些銀行很可能會開始保護其存款業務,以便為貸款業務的增長提供資金支持。
花旗集團:營收同比基本持平
此前,花旗集團首席執行官邁克爾·科爾巴(Michael Corbat)指出,稅改法案可能會導致一定的虧損。
正如邁克爾預料,受到新稅法影響,花旗集團財報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非現金稅總計為220億美元,其中190億美元來自對公司遞延稅項資產的重新評估,另外30億美元來自公司海外子公司的預期收益匯回的稅務計提。一次性的“抽血”,直接導致花旗銀行去年四季度財報盈利項顯示虧損183億美元,每股虧損7.15美元,而上年同期每股收益為1.15美元。
不過,花旗集團發布的財報指出,2017年四季度營收為173億美元,基本與預測的172億美元持平,同時較上年同期的170億美元略有上升;調整后每股收益1.28美元,高于此前分析師預測的1.19美元。
另外,截至去年四季度末,花旗集團的貸款損失準備金從上年同期的121億美元增至124億美元。貸款總額同比增長7%至6670億美元,存款總額增長3%,至9600億美元。
邁克爾指出,新的美國稅法將美國企業稅稅率從35%下降到了21%,就長期而言,稅改預計將會為花旗集團和其他銀行帶來意外之財。
瑞銀:財富管理業務利潤增長15%
瑞銀財報顯示,2017年稅前利潤為54.09億瑞郎,調整后的稅前利潤為63.35億瑞郎。股東應占凈利潤為11.65億瑞郎,美國稅法變更導致的第四季度遞延稅資產凈減值28.65億瑞郎,攤薄后每股盈利為0.3瑞郎。
換言之,如果不包括上述遞延稅資產凈減值,凈利潤將會達到40.3億瑞郎,同比增長26%。
瑞銀集團首席執行官安思杰 (Sergio Ermotti)對記者表示,遞延稅資產的凈減值與一年前提出的預測一致。安思杰坦言,每削減一個百分點的稅率,就會帶來約2億美元的減值影響,這也是市場普遍預期的。“我不認為這會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而其他的銀行也一直在對外宣布稅改的影響。事實上,這些調整并沒有影響到我們的核心資產或股本。”安思杰認為,稅改一次性計提并不會影響瑞銀在滿足監管要求的同時支付股息和回報資本的能力。
2017年全年,瑞銀的所有業務中以財富管理業務表現最優,調整后稅前利潤為27.58億瑞郎,同比增長15%。盡管跨境資金外流以及針對集中歐元存款的收費導致資金流出為200億瑞郎,凈新資金仍達到強勁的511億瑞郎。此外,2017年瑞銀全球財富管理業務同比增長14%,美洲財股管理業務同比增長12%。
值得注意的是,就去年四季度而言,現金股票和衍生品業務的持續強勁業績不足以彌補外匯、利率、信貸業務及咨詢業務收入的下降,瑞銀投行業務調整后稅前利潤1.68億瑞郎,同比負增長51%。因為較低的市場波動性和并購業務傭金的縮小,信貸業務和咨詢業務營收均有下降,信貸虧損7900萬瑞郎也較上年同期的500萬瑞郎呈倍數級上升。
2017年四季度,美股市場的波動性創下了歷史新低,安思杰預計,受宏觀經濟事件或地緣政治事件,市場的波動性將從非常低的水平有所回升,不過,股市的勢頭依然存在。“從宏觀經濟增長預測和一般投資者對市場有積極態度的事實來看,需要記住的是地緣政治風險仍然很高,我們需要保持對形勢的關注。”但就目前而言,安思杰表示樂觀,不僅因為市場尚保持積極的勢頭,而且因季節性因素第一季度通常表現良好。
美國銀行:主要業務收入好于預期
美銀2017年第四季度每股收益為每股0.47美元,高于此前華爾街預估的每股0.45美元,較上年同期的每股0.39美元增長15.4% 。經調整后的營收為204億美元,略低于214.9億美元的預測值,然而仍略高于上年同期的200億美元。
盡管資產管理費用、投資銀行收入和信用卡收入有所增長,美銀的非利息收入還是受到稅改法案和較低的抵押貸款收入的影響,下降了7%至90億美元。受貸款增長(4%)和存款增長(5%)的推動,消費銀行業務收入從一年前的81.1億美元增至89.5億美元,而全球銀行業務收入增長了10%至50億美元。此外,去年四季度固定收益、大宗商品及外匯業務營收和股票交易營收等皆高于預期。
公司首席執行官Brian Moynihan近期的聲明稱,美銀在科技、客戶關系和團隊自身都加大了投入,美銀上個月還宣布為14.5萬名員工發放每人1000美元獎金。
在美銀去年第四季度財報發布后,該公司股票盤前上漲了0.26%,至31.32美元。
高盛:投行業務收入飆升超四成
高盛2017年四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為新稅法一次性支付44億美元,四季度虧損19.3億美元,相當于每股虧損5.51美元。此外,去年四季度高盛還支付了900萬美元的訴訟費,而上年同期為1.47億美元。
雖然去年四季度收益跌至虧損,但從財報上看,高盛的業務表現實則優異。投資銀行業務收入飆升44%至21.4億美元,遠超過此前分析師預測的16.7億美元。金融咨詢業務收入同比增長9%至7.22億美元,承銷收入增長76%,至13.7億美元。受較高管理及其他費用及監管下資產增長的推動,投資管理營收同比增長4%,至16.6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機構客戶服務收入同比下降34%,至23.7億美元。固定收益、貨幣和大宗商品收入同比下降50%,至10億美元,而此前預測普遍認為這一數字應十分接近14億美元。股票收入下滑14%至13.7億美元,離15.8億美元的預期有不小距離。而投資和貸款收入同比增長12%,達到16.6億美元,遠超13.9億美元的預測。
高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布蘭克梵(Lloyd Blankfein)在業績報告中表示,盡管去年市場環境對做市商而言充滿挑戰,但高盛獲得了更高的營收和稅前利潤率。其認為,隨著全球經濟加速在即,新的美國稅收立法反而為企業的未來提供了助力。
在高盛2017年第四季度財報發布之后,該公司股價今天上午在盤前交易中下跌了0.6%,至256.90美元。編輯:不銹鋼買賣網小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