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影響施工進度,對建材需求的抑制切實存在。一方面降雨會延緩施工進度;另一方面,工地通常也會在梅雨季節有針對性地調整施工方案,二者都會造成工程建設對建筑鋼材需求量的下降,建材表觀消費以及建材成交量都與降水量呈明顯的負相關關系。
出梅后南方建材需求會階段性回歸。從往年的情況來看,華東及南方大區在梅雨季節的建材成交量在出梅后2周會有暫時性回升,而北方大區在南方梅雨時間段內的建材成交量相較于之前2周沒有顯著差異,梅雨時間段過后2周的成交量反而明顯下降。
高溫也會影響建材需求,需求的回歸通常難以持續。一方面,高溫會造成混凝土凝固速率上升,增加攤鋪、壓實的難度,同時較高的混凝土溫度也會導致其后續強度和耐用性的下降;另一方面,氣溫超過35攝氏度時,用工單位必須縮短勞動者連續作業時間,并縮減室外露天作業安排。因此,進入8月后,南方及華東大區的建材成交量通常會再次回落。
今年梅雨過后,需求恢復的持續性會有所改善。今年需求的韌性仍很強,出梅后需求的恢復強度可能高于往年同期;今年面臨建國70周年大慶,城市工程建設可能會在7、8月份提前趕工期,因此需求恢復的持續時間可能會被拉長;今年開發商的趕開工策略正在向趕施工策略轉變,而高溫對于地上施工階段的影響會低于開工階段;今年梅雨季持續時間較短,降水集中,則雨季過后需求反彈的力度可能也較強;今年梅雨季過后的氣溫大概率低于前兩年同期,對工程進度的干擾也會較小。
近期鋼材需求疲弱的重要原因是淮河以南區域持續大雨,7月中旬已至,受梅雨季影響較強的的華東、華南等地將逐漸“出梅”,那么陰雨過后,終端需求能否守得云開見月明?我們將今年實際情形與歷史數據結合,對梅雨與需求的關系進行解讀。
1、梅雨時節,需求的季節性走弱切實存在
梅雨泛指我國長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區初夏向盛夏過渡的一段大范圍、長時間的降雨天氣。一般從6月中旬開始,持續到7月中旬結束,其間南方降水較為充沛,又恰逢黃梅成熟之際,因而得名,故梅雨季開始、結束亦分別稱為“入梅”、“出梅”。對于不同地區、年份而言,入梅、出梅的早晚、強弱等存在較大差異。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為例,梅雨季持續時間一般20-40天不等,今年入梅較晚、出梅較早,持續時間約為23天,為近5年最短,但南方降水絕對量并不低,降水較為集中是淡季因素影響偏強的重要原因。
降雨會對露天建筑施工造成一定干擾。一方面降雨會影響建筑工地運輸道路的通暢性,并提升開挖土方、澆筑鋼筋混凝土等基礎工程的難度,從而延緩施工進度;另一方面,工地通常也會在梅雨季節有針對性地調整施工方案,例如轉而進行不受雨水影響的工作或室內施工等。不論放慢施工進度還是調整施工計劃,都會造成工程建設對建筑鋼材需求量的下降,可以看到,建材表觀消費以及建材成交量都與降水量呈明顯的負相關關系。鋼材需求的季節性走弱切實存在,梅雨時節的陰雨連綿正是導致6-7月份成為鋼材需求淡季的主要因素。
2018年鋼材需求之所以呈現出“淡季不淡”的現象,除地產趕開工本身的韌性外,當年6、7月份平均降水量顯著低于往年同期也是重要影響因素。
2、出梅之后,建材需求會邊際回歸?
既然梅雨對建材需求的影響切實存在,那么,出梅之后終端需求會如期恢復嗎?從往年的情況來看,需求的回歸可能是階段性的,因出梅后不久將馬上面臨高溫影響,但今年的情況可能和以往不同,出梅后需求恢復的延續性將更加強。
梅雨主要作用于我國南方地區,包括江淮、長江中下游以及華中在內的廣大區域,主要對應Mysteel建材成交統計范圍的華東大區和南方大區。從往年的情況來看,華東及南方大區在梅雨季節的建材成交量普遍低于入梅前2周;而出梅后2周,日均建材成交量相較于梅雨季會有暫時性回升,2015-2018年,平均回升5287噸。
為了進一步驗證梅雨對需求的影響,我們將北方大區作為對照組。在秦嶺淮河線以及北方較冷氣團的阻擋下,夾帶大量水汽的江淮準靜止鋒難以推進到黃河流域,因而北方大區的建材需求受梅雨影響較小,即使南下的北材需求會受一定抑制,但并不是主流。與此邏輯相符,北方大區在進入南方梅雨時間段內的建材成交量相較于之前2周沒有呈現出顯著差異,而梅雨時間段過后2周的成交量反而明顯下降,這可能由氣溫升高所導致。這一對照進一步驗證了梅雨對建材需求的切實影響。(注:江淮準靜止鋒--太平洋(601099)暖濕氣流在6月中旬抵達長江時,控制江淮流域的冷空氣仍較強,冷暖空氣在此相遇,相持不下,形成江淮準靜止鋒,是梅雨天氣的主要成因。)
需要指出的是,2017年是一個例外,梅雨過后的建材成交量出現回落。這一方面是因為2017年梅雨季持續時間長達42天,梅雨未結束時氣溫已開始回升,另一方面是由于當年7月雖多陰雨天氣,但實際降水量絕對值反而處于近5年最低位,對施工干擾程度較低。
3、高溫來襲,需求通常再度轉淡
從往年情況來看,8月華東及南方大區的建材成交量與7月相比并無明顯提升,8月與出梅后2周相比,建材成交量反而普遍下降;對北方大區的成交量而言,8月相較于梅雨時間段過后2周的變化則不甚明顯。這主要是由于梅雨過后,南方的平均氣溫會明顯升高,而北方的升溫過程受雨季干擾較少。
7月中旬-8月,我國將迎來全國性的高溫天氣,而高溫也會通過影響施工進度來抑制鋼材需求。一方面,澆筑鋼筋混凝土結構是工地用鋼量較大的項目之一,高溫會造成混凝土凝固速率上升,增加攤鋪、壓實的難度,同時較高的混凝土溫度也會導致其后續強度和耐用性的下降;另一方面,2012年制定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要求,氣溫超過35攝氏度時,用工單位必須縮短勞動者連續作業時間,并縮減室外露天作業安排。因此,高溫亦會延緩施工進度,進入8月后,南方及華東大區的建材成交量通常會再次回落,故8月一般也處于建材需求淡季,需求的實質性恢復往往需要等到9月天氣轉涼之后。
梅雨過后,鋼材需求能否回歸?
4、梅雨去,高溫來,今年需求的季節性回歸能否持續?
今年在7月12日前后出梅,從中央氣象局發布的降水數據來看,15日起,南方降水量將明顯減少。
梅雨過后,鋼材需求能否回歸?
從前述分析可以獲悉,梅雨過后,雖然終端需求會有所回升,但在高溫接力下,需求的季節性回歸往往難以持續。但我們認為,今年梅雨季后,需求恢復的持續性可能比往年更強,原因如下:
1)、今年需求的韌性仍然很強,盡管前期江南連續大范圍暴雨,但表觀需求并沒有大幅下降,需求基數仍然很高。在需求韌性仍存的情況下,出梅后需求的恢復強度可能高于往年同期(圖9紅圈內為梅雨季螺紋表觀消費情況)。
2)、與前幾年最大的區別是,今年面臨建國70周年大慶,國慶前夕城市重型車輛運輸通常會受限,因此城市工程建設可能會在7、8月份提前趕工期,故建材需求恢復的持續時間可能會被拉長;今年與往年的另一個重要不同點在于,地產開發商的趕開工策略正在向趕施工策略轉變,而高溫對于地上施工階段的影響會低于開工階段。
結論:從往年的情況來看,梅雨過后不久將迎來高溫,需求的回歸可能是階段性的,但今年的情況可能和以往不同,出梅后建材需求恢復的持續時間可能會被拉長。總體而言,我們認為今年梅雨季過后,建材需求有望逐步恢復,在供給推動鋼價進入N字反彈的第二波反彈之后,需求有望接力成為鋼價延續反彈的驅動力。
編輯: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