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礎結構檢查(核心前提)
密封性能的基礎是結構部件的完好性,需先確認以下部件符合要求:
密封圈檢查
材質:需與使用環境匹配(如耐油、耐化學腐蝕、耐高低溫),常見材質為丁腈橡膠、硅橡膠等,禁止使用老化、硬化、開裂的密封圈。
尺寸:密封(feng)圈內徑需與電纜外徑緊密貼(tie)合(間隙≤0.5mm),外徑需與進(jin)線口內壁匹配,厚度符合設計標準(zhun)(通(tong)常(chang)不(bu)小于(yu) 5mm),確保壓縮后能完(wan)全填(tian)充間(jian)隙。
安裝:密封圈需無扭曲、翻轉,在進線口內均勻受壓(通過壓緊螺母或法蘭緊固),禁止用多圈薄密封圈疊加替代單圈厚密封圈。
進線口與盲板密封
已使用的進線口:電纜與密封接頭(格蘭頭)之間無松動,電纜外皮無破損,密封接頭的壓緊螺母需均勻擰緊(以電纜無法轉動為宜)。
未使用的進線口:必須用防爆盲板(厚度與箱體一致,材質相同)加密封圈密封,盲板螺栓需齊全且對角緊固,無遺漏或松動。
箱體與蓋板結合面
隔爆(bao)型(xing)接線箱(xiang)的(de)蓋板(ban)與箱(xiang)體結合面需平整(zheng),無銹蝕、變(bian)形,螺栓(shuan)齊全且按規(gui)定(ding)力矩(ju)緊固(通常≥20N?m,具體按(an)產品說明書),確保結合面(mian)間隙符合標(biao)準(zhun)(隔(ge)爆面(mian)間隙≤0.1mm,不同防爆等(deng)級要求略有(you)差(cha)異)。
二、實際密封效果檢測(關鍵驗證)
在結構檢查合格后,需通過以下方法驗證實際密封性能:
目視與手動檢查
觀察箱體縫隙、進線口、蓋板邊緣等部位是否有粉塵、水汽、油污滲入痕跡(如箱內有潮濕、灰塵堆積),若有則說明密封失效。
手動晃動電纜:已密封的電纜應無法在進線口內轉動或軸向移動,若能晃動,說明密封圈未壓緊或尺寸不匹配。
壓力測試(適用于重要場所或檢修后)
正壓(ya)測試(shi):在非危險環(huan)境下,關閉(bi)所有進線口和蓋板,通過專(zhuan)用接(jie)口向(xiang)箱(xiang)內(nei)充入壓(ya)縮空氣(壓(ya)力 0.05-0.1MPa),保(bao)持 10-15 分(fen)鐘,用肥(fei)皂水涂抹所(suo)有密封部(bu)位(結(jie)合面、進(jin)線口、螺栓縫隙),若有氣泡產生,說明存在泄漏點(dian)。
負壓測試:用真空泵(beng)將箱(xiang)內抽至負壓(-0.03MPa 左(zuo)右(you)),關閉閥門后觀察(cha)壓力變化,若(ruo) 10 分鐘內壓力回升超過 0.01MPa,說明有漏氣點。
防護等級驗證(IP 代碼對應測(ce)試)
若接(jie)線箱標注防護等級(如 IP65),可按對應標準測試:
防塵(IP6X):用粉(fen)塵試驗箱測試,箱內無粉(fen)塵侵入即為合格(ge)。
防水(IPX5/6):用高壓水槍(流量(liang) 12.5L/min,壓力(li) 0.3MPa)從(cong)任意方向向箱(xiang)體噴水(shui) 3 分鐘,箱內無進水即為達標(IPX5);或持續噴水(流量 100L/min,壓力 0.1MPa)15 分(fen)鐘,箱內(nei)無進水(IPX6)。
三、常見泄漏點及處理
進線口泄漏:多因密封圈老化、尺寸不符或壓緊螺母松動,需更換適配密封圈并重新緊固。
蓋板結合面泄漏:可能是防爆面銹蝕、螺栓松動或密封圈(若為增安型)失效,需打磨防爆面、緊固螺栓或更換密封圈。
盲板泄漏:因盲板變形、密封圈缺失或螺栓未緊固,需更換盲板、補全密封圈并對角擰緊螺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