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具有創新性、高效性、融合性、公正性等不可比擬的優勢,極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時間和成本,擴大了金融服務的邊界和市場。然而,我國互聯網金融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其虛擬化、高科技化、隱蔽性、復雜性、傳染性、突發性和廣泛性等特征逐漸顯現,存在著資產泡沫、利率波動沖擊、市場結構重組、監管法律和機制缺失、網絡黑客攻擊等諸多風險,引發了一系列的信用問題和風險隱患。
在這樣的背景下,7月18日,《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誕生。我們邀請了相關專家以及鋼鐵電商的業內人士對其進行了解讀,分析其對鋼鐵電商與互聯網金融的融合發展有哪些影響,以期為已經或即將涉足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電商平臺提供一些參考。
施燦濤吳秀婷
互聯網金融是金融借助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型金融模式,借助互聯網開放的平臺,向顧客提供新穎、個性、有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來激發客戶的需求。大數據、云計算,數據信息流的整合為傳統金融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互聯網金融的高速增長趨勢已不可逆轉。
《意見》有助于鋼鐵電商完善線上金融服務體系
為了引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7月18日,《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出臺,提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支持互聯網金融穩步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鼓勵互聯網金融平臺、產品和服務創新,鼓勵從業機構相互合作,拓寬從業機構融資渠道,堅持簡政放權和落實、完善財稅政策,推動信用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體系建設;按照“依法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創新監管”的原則,確立了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互聯網金融主要業態的監管職責分工,落實了監管責任,明確了業務邊界。
對鋼鐵電商平臺而言,《意見》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是有利于降低鋼鐵工業的融資成本,提高供應鏈全局的效益。《意見》鼓勵創新,支持互聯網金融穩步發展。鋼鐵電子商務 互聯網融資,通過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在線操作、無障礙對接等,可以消除信息不對稱,壓縮中間環節,進而帶來供應鏈整體運營成本的降低,提高全局效益。
二是有利于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拓展鋼鐵電商供應鏈業務。《意見》鼓勵互聯網金融平臺、產品和服務創新。這有助于實現傳統金融業務與服務轉型升級,同時,鼓勵鋼鐵行業相關企業和機構積極開展產品、服務、技術和管理創新,自建和完善線上金融服務體系,有效拓展鋼鐵電商供應鏈業務。
三是有利于鋼鐵行業的價格發現,實現精準營銷。《意見》支持大數據存儲、網絡與信息安全維護等技術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互聯網金融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移動應用等新興的信息技術,實現實時、動態的信息發布,并通過對鋼鐵電商平臺大量的用戶信息、交易數據的采集,經過數據挖掘與智能分析,實現鋼鐵產品的價格發現和精準營銷。
四是有利于鋼鐵行業重建信用體系。《意見》明確了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責任,支持互聯網企業信用評級,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鋼材產品屬于資金密集型產品,在交易支付過程中涉及的資金額度大,資金安全性要求較高。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環境,有助于鋼鐵行業金融支付和投融資的健康、有序運轉,重建鋼鐵行業誠信體系。
五是拓寬了鋼鐵企業融資渠道,改善了鋼鐵行業的融資環境。《意見》支持社會資本發起設立互聯網金融產業投資基金,推動鋼鐵行業與創業投資機構、產業投資基金的深度合作。這有助于進一步拓寬鋼鐵企業的融資渠道,改善鋼鐵行業的融資環境。
鋼鐵電商融合互聯網金融的建議
無論是對于即將發展互聯網金融的鋼鐵電商平臺,還是面向鋼鐵電子商務的互聯網金融公司,距離建立完善的互聯網金融服務體系還有很長的距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第一,建立征信機構,完善信用支撐體系。完善行業信用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具備資質的信用中介組織開展鋼鐵企業信用評級,增強市場信息透明度,完善行業內信用支撐體系,營造誠信規范發展的良好氛圍。
第二,健全相關制度,規范電子商務的市場秩序。建立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信息披露、風險提示和合格投資者等制度,對客戶資金采取第三方管理和監督,并要求鋼鐵企業、電商平臺及時發布相關經營活動和財務信息,督促其穩健經營和控制風險,規范鋼鐵行業電子商務的市場秩序。
第三,加強電商平臺的網絡與信息安全建設。鋼鐵等行業電子商務平臺需要加強大數據存儲、網絡與信息安全維護等技術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升技術安全水平,妥善保管客戶資料和交易信息,積極配合國家相關單位對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方面的監督。
第四,加強電商平臺的監管協調與數據統計監測。針對鋼鐵等電商平臺的交易,建立相關的監管部門,完善鋼鐵等電商平臺數據統計監測體系,做好電商平臺的數據統計和監測,保證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并實現統計數據和信息的共享。
第五,加快復合型人才培養。面向鋼鐵等電子商務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需要既懂互聯網,又懂金融,還要了解鋼鐵行業的專業復合型人才。目前來看,這方面的人才極度匱乏。因此,需要注重對復合型人才的持續培養,建立專業化的高端人才隊伍。
(文章來源:中國冶金報)
編輯:調貨隨我心 |